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受堆肥原料组成、C/N、pH值、通风、温度、湿度、堆肥添加剂和微生物活动等的共同影响。
(1)堆肥原料的组成
堆肥的氮损失与初始原料的组成和含氮量密切相关,原料含氮量高,氮损失的比例相关就高。
(2)堆肥物料C/N
在堆肥过程中,C/N对氮挥发和有机物分解速率有重要影响。若C/N较高,可供消耗的碳素多,氮素相对缺乏,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受到限制,有机物分解速度慢,堆肥花过程延长,这种堆肥施入土壤后会与作物争氮并影响作物生长;若C/N较低,可供消耗的碳素少,氮素相对过剩,则氮极易变成氮气而挥发,导致氮素营养大量损失,堆肥物料C/N越低,氮素损失越严重。对鸡粪和锯末高温堆肥研究表明:C/N越低,氮素损失越严重,堆肥合适的C/N范围为25~35。以畜禽饲养场排放的鸡粪、牛粪为底物,以玉米糠和玉米秸秆作调理剂和膨胀剂进行堆制,堆肥化过程中的氮素损失随起始堆料的C/N升高而降低。
(3)不同通风方式和pH值
翻堆、强制通风以及鼓风能加快氮从条垛/堆体中逸出的速度。但适当通风是堆肥的关键,因此,不能由于保氮而减少翻堆或通风,只有当保存氮素很重要的时候,才可减少对原料的不必要的翻动。
(4)微生物活动的影响
堆肥的初期阶段,堆体内的中温微生物迅速繁殖,随着堆体温度升高,中温微生物活动减弱,超过40℃时降解活动转由嗜热微生物进行,在堆肥的高温期,铵态氮快速积累并提高pH值,此时过量的有效氮就以氮就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。55~60℃时微生物的生物量和种类最丰富,降解速率最大,这个时代氨的挥发损失率非常大。